非現場執法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發布時間:2021-06-06 09:58
治超非現場執法系統由前方技術裝備設施和后方應用系統兩部分構成。前方技術裝備設施基本包含3組硬件設備:動態稱重儀、車牌抓拍系統和LED顯示屏。動態稱重儀埋設在貨車流量較大的交通干線的各個車道或者貨運源頭的出口處。車牌抓拍系統布設在動態稱重儀的后方約10米左右,主要采用F型桿和龍門架兩種方式按照車道數架設高清車牌抓拍攝像頭。當貨車經過稱重儀后,觸發路面鋪設的線圈,全方位抓拍車頭、車身并獲取長寬高等尺寸數據。LED顯示屏架設在路面動態稱重儀以外1.5公里左右,主要采用F型桿和龍門架兩種方式,自動顯示超限超載車輛違章信息,提示超限超載車輛司機接受處罰。
后方軟件系統建立起一個全天候運行的超限超載車輛監控網絡平臺,將系統采集到的稱重、車牌、車身等信息進行識別、匹配、自動處理、保存、上傳,對貨運車輛的超限超載行為實施有效的檢測和監控,直接為治超、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肇事逃逸案件、刑事治安案件偵破提供有力證據,輔助執法人員對超限超載車輛進行處罰。圍繞治超執法處罰需求,系統還需建設五個子系統:
一是建立統一的治超非現場執法指揮中心。對非現場執法點視頻和執法取證數據信息進行集成,形成完整的治超非現場執法數據管理平臺,實現對超限超載車輛數據采集、篩選、任務派出等管理功能。此外,接入固定和流動治超站的檢測數據,用于逃逸車輛的協防。
二是建設治超非現場執法處罰系統。設置執法服務大廳,按照權限進行管理和使用非現場執法系統。統一執法自由裁量權,優化告知、催辦、處罰等程序,使治超執法工作做到文書規范、程序合規、裁量正當、流轉暢通,執法合格率達到100%,案件辦理時間縮短50%。積極推進案件處理的電子化,在身份認證、罰款繳費等方面保證執法工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實現辦案全流程的電子化,提高效率。
三是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超限超載案件移送辦理系統。區分本地處罰和外地處罰、交通部門處罰和公安部門處罰案件,開發建設案件移交處罰系統。協調路政、運政部門,確定交通內部貨車數據的交換標準和超限超載案件的移送標準,建立超限超載黑名單數據庫,形成多部門聯動執法的機制。開發并預留與外地交通部門對接的數據接口,實現外籍車輛超限超載證據網上移交,制定省際間治超非現場執法工作流程,形成閉環管理。
四是建立治超非現場執法監察信息系統。通過使用信息化手段,綜合運用多種數據資源和監管手段,設計實用的監察管理指標,從業務運行的效率、結果對治超執法人員和執法行為進行過程和結果監管,監察重點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執法人員是否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對超限超載車輛的處罰或追逃;
二是移送外地、外部門的案件是否按期受到應有的處罰;
三是對執法人員的資格、行為進行考核,做到對業務運行的可視、可測、可控。
五是建立治超非現場執法公眾服務和執法行為舉報平臺。針對非現場設備抓拍的超限超載車輛信息,通過手機、網站、郵件送達等方式,提供車輛違法處理、催辦、結案等信息查詢功能,提高告知服務水平和業務辦理的效率。設立治超執法業務的公眾舉報平臺,建立舉報獎勵和接警出警制度,公眾可以將掌握的證據上傳到指揮中心,讓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到制止違法超限超載行為的隊伍中來。
非現場執法的出現是互聯網技術+交通執法運用的結果,是衛生健康行政執法的新型方式。作為這種新型方式的引導者網訊科技責無旁貸。網訊科技曾參與多項國家級、省市級交通環保重點項目,業務主要涵蓋非現場執法系統、源頭治超管控系統、環境監測、計量器具、儀器儀表等智能化產品及系統,為大中型工礦企業、環保監測部門、交通運輸安全、能源等領域提供整套產品解決方案,為國家道路安全、節能減排、智能監控等數字化建設的搭建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彰顯了中國企業的責任和擔當。


